银隆停工的背后,依赖投资换市场不可靠

电车汇
关注

「汇眼独具」银隆停工的背后,依赖投资换市场不可靠

电车汇消息:近日,网上频频爆出珠海银隆的河北省武安市生产基地正在上演“被放假”的剧情,在网络空间里,也显得更热闹。百度贴吧里,有人说“银隆放假,失业了”,大批疑似被放假的员工在帖子下面回帖吐槽。曾经风光无限甚至被视为当地招商引资重点对象的河北银隆现在却如此这般,事情要从很久之前说起。

投资换市场”愈演愈烈,新能源客车基地建设“四处开花”

自新能源客车的推广应用普及,客车企业不再单守同一城市的研发、制造、销售基地,而是加速在多个城市建设生产基地,比如比亚迪、珠海银隆等企业的生产基地就“四处开花”;比亚迪、中车时代则是间接通过城市轨道交通投资换取新能源客车市场的典型代表;比亚迪汽车还直接在海外建厂拓展市场。

表面上,不同生产基地的建设及应用可以加快生产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和缩短交货时间,但是更多地是其能够为地方政府带来税收,解决地区就业,能够使企业深入渗透区域而抢占市场份额。这样既打破了原有的地方保护壁垒,又是为自己构建了新的壁垒。这就是典型的“投资换市场”的发展思路,地方政府和企业都能接受。 

投资换市场也确实可以换来当地市场,但是在当地的存量订单消化完了之后,若还没有打开新的市场,这些企业又该何去何从?

银隆的困境

六年前,武安新能源产业园在武安高调开工,当时的公开信息显示,该项目涵盖碳酸锂材料、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储能、装备等多个板块,总投资300亿元。而银隆是这个产业园的大户,仅其旗下的河北银隆、北方奥钛、广通汽车就包下了这一产业园的大部分地方。

按照当时的规划,新能源项目完成300亿元的投资后,年产值将达到12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武安市。

记者了解到,在河北银隆工厂中,不同的生产线由不同的车间负责。一个车间的人员按不同的工种分组,一个组约60人。在正常生产的情况下,一个车间的工作人员大约为700人。

河北银隆的电池生产车间一共有5个。而仅其中1个车间,这次就走了600多名员工。也就是说,剩下来的员工不足100人。而这些员工如果不能通过月底的考核,也将面临“走人”。其它几个车间的状况也大致相同。

银隆真正发生变化是从去年底开始。彼时,银隆的汽车订单大规模减少,产量骤降。在这半年里,银隆情况并未有好转,发生了巨变。

坐落在这个工业园区的河北银隆、北方奥钛、广通汽车,它们均隶属银隆,互为上下游,相互支持着业务。

近期,广通汽车销路出现问题,订单突然减少,这直接导致为其提供电池的河北银隆也陷入产能过剩的状态,积压了大量库存。

“汽车减产的非常厉害。汽车的部分生产线正在被拆,(公司)可能不做了。汽车生产线也有裁员和外调的情况,部分人员被调到了成都等园区。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而记者调查了解到,实际上,这种情况在银隆其它产区也在发生,其成都等园区的员工也出现放假状态。

很显然,银隆的投资换市场策略以失败告终了。

疯狂前行后未来仍未可知

银隆自2016年底被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入股成为“二当家”后,这家饱受质疑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便被董明珠和魏银仓(前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澎湃的造车欲望裹挟着一路狂奔。

一年来,银隆扩张速度惊人:2017年3月,珠海银隆打造的第一款电动汽车亮相;在珠海、邯郸、成都、兰州、石家庄等地建立了约11个生产基地,同时处于建设阶段的有8家。公开数据显示,董明珠进入珠海银隆仅8个月时间,就签下总计约800亿元的7个新能源产业园项目,遍布国内几大经济区的产业园基地布局已经初具雏形。按照规划,2020 年的产能目标是10万辆。

根据报道,珠海银隆2017年实际销售电动客车订单为6000余辆。这与当初3万辆的计划相差甚远,如此之大的产能,让市场如何消化?

「汇眼独具」银隆停工的背后,依赖投资换市场不可靠

据电车汇统计,2017年,银隆的动力电池一共配套了59款公告产品,其中仅3款产品不是银隆自家的,银隆的电池主要也是靠自己消化。

投资潮退去,技术实力才是王道

各大企业都在大刀阔斧搞投资换市场时候,稳坐行业头把交椅的宇通则非常淡定,一路稳扎稳打,也并未有频频投资建厂的信息。公开资料显示,宇通客车2016年销售新能源客车2.6万辆,2016年补贴清算,宇通客车拿到了65亿元国家补贴资金。据某内部资料显示,2016年珠海银隆全年销售纯电动客车订单6200辆,2016年申报的国家补贴金额为21.3537亿元。

一直以来,银隆的多项技术都受到争议。其在电池领域所主攻的钛酸锂电池被外界认为能量密度低、价格高,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太大优势。而也有业内专家指出,银隆北方奥钛的石法纳米制球技术,在电池材料里并无实际意义。

业内人士认为,银隆目前生产的主要是纯电动客车,采购对象大多为各地政府等。但一旦这一市场饱和,银隆又没有真正打开新的市场,其很容易陷入被动,出现减产。

不论是否在当地投资建厂,市场最终的选择肯定是掌握技术的企业,品质上乘的产品。

文章摘自 电车汇 20180521 发自北京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